ldquo线上rdquo课给予编

“线上”课给予编导教学的不同空间(1)

——习作训练的叨

今年的疫情又是一波,没想到线上的网课似乎要统治一个学期。对于教舞蹈的人来说,真是挺煎熬的……但对于编导课而言,由于长时间的需要在网课上,可能“穷则思变”遇见“柳暗花明”,让我构建不同于面对面线下教学的不同空间。

所谓“不同空间”:其一,编导学原理可以娓娓道来。之前总是想在知识下立竿见影似的反馈,所以大量的时间在于实践。而隔空对话的实践力量显然有点弱,于是耐下心来好好布局及有层次和不同角度共建的学科原理的专业知识构成,举一反三便是支撑它的条件,何以“举一反三”,便是就一个事物进行不同角度的举例-分析-贯通。有了足够“坐下来”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布局有了实施的空间和时间。其二,实践其原理改变训练和习作的方式。一般来说,之前线下课的实践在课堂上是“身体来运作”,课下习作还是“身体来运作”,然后课堂回课,还是身体来运作。网课了,每一次面对身体却成为了“配合元素”,只是帮助学生训练和认知“气韵”,占用时间比例很少,即便如此也不是以“做好”为前提,而是“感受得到”和认知“对或错”的方式为界。

那么习作,运用视频构建,一是以“身体语言”被视频录制,然后再以后期剪接方式继续构建“身体语言”的视觉状态。这样,编舞的基础方式便可由视频构建,编导能窥见身体元素的关系,便可以由后期剪接继续完成技法。由编创逻辑性的视频习作,它可以是舞蹈语言形态的形式逻辑,更需要的是形成表意逻辑。二是,就各类视频素材进行舞蹈创作,这个创作是编创的表意或形式规律,而不仅限于“舞蹈身体动作”构建语言样态。这样的一种方式便有效的解决舞蹈必须具备的场地问题、人数问题(人与人关系形成的身体技术除外),便可以进入编创的不同元素、形式方式来完成编导的训练和认知。然而这样的方式变化,第一扩大舞蹈作品的构成条件和编创方式;第二有效多元化的认知编导原理和编创的基本规律;第三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不同的实践角度为创作编创提供宏观意识和微观方法。

走入影像时代化的社会,虽然现在的教学并不是“镜头语言”和技术的训练,但起码跟进了后期制作,让学生“换笔”,就好比电脑时代,我们都在电脑上“书写”了。这个基础的视屏手段,不至于社会上的人都能用,而作为编导专业的学生却怠慢了它的功能及手段。

当然,这次构建的习作只是通过了视屏方式,但不是“舞蹈影像”。

课程教案:

起因,以小孩视频的分析,说明动作本身可以是无意义的,或不是此意义的,但编导赋予它意义,或者说“让动作构建意义”(拍摄小孩的妈妈是编导,利用了小孩的动作、表情)加俩一句话:“我除了可爱一无所有”。这样小孩的动作、表情意象出这句话的内涵了。

通过这个小视频,提取小孩动作,理解“什么是舞蹈本体及条件”

舞蹈本体是非语言性语言,即肢体动作,舞蹈本体最基础的是生命的活着。编导会利用动作,使用形成了有形式,动作才是语言,编导不会运用动作时,动作就还是动作;

1、课堂训练:每个人印象及想象那个小孩子的状体,从中找到元素进行构建;(大家坐在凳子上完成)

2、课下作业:学生把自己做的课堂训练作为素材拍下来,集体享用,进行各自的利用相同的材料,通过剪辑视频方式构建由材料转变“舞蹈语言”从而训练大家的结构意识。

3、继续修改结构:形成内涵和形式的统一舞蹈小品,并需要冠名。

唤醒作为编导意识,本体不是动作,也不是外形条件(这属于形态论),而是舞蹈本体窥见本体语言,由形式构建(窥见)内涵,成为作品。

这个训练实践,大家做的都比较有意思,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让我发现编导教学的不同空间。

兰骁蝶说:

经过两次问题的修改后完成。《沉淀心中的波澜》第一段由主体与其他配合素材穿插出现构成(a-b-a-c-a-d),绕头为元素,整体色彩由黑白转变为彩色,同时主体第一段和始终以“背景拖影”的画面效果对应内涵;第二段更加注重句式的拼贴,以“肩”、“胸前的手”“划圆”为元素,在视觉上不断加快速度与幅度,推动语言;第三段以主体以一个人的“慢抬头”画面为主,将其他人的素材虚化。

有两点问题在奶奶的提示下认知:

1、第一版启动时,没有确定内容,理性与之相匹的形式方式,全凭靠感觉,由此进入了错误(只在编动作)的创作工作方式,随后做着做着确认了,做完就会发现第一段与整体脱节。

因此,在构建作品的条件下,形式、内容这两条线是始终融合,只有一点形式或者仅有文学都是不能进入编创的,够不成作品前提,导致出现作品不表达“想要‘说’的内容”。

2、在这次习作训练中,感觉到自己对于句式、画面及组织关系的能力较之前有所好转,但是拼贴意识与技术是很不够的,包括解构可利用素材的创意、想象力以及剪辑软件的熟悉度、可操作度。明显缺少对已有素材的语言敏感度,没有首先确定自己的“心”本体关联上人文。技术上有一定操作限制,对快慢、远近、色彩、定格以及其他剪辑特效的画面处理还需要摸索,将素材的可变度(技法)加强,服务于作品表意。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