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index.html
技术经济在发展,消费环境在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性价比在很多场合已经沦为一个伪命题。
不过,这并非表明这个概念真的失去了意义。
简单讲,差别主要在于它曾经一度是个充要条件,今天则是必要条件之一。至于分寸的把握,选择权完全交给了用户自己。
上月底,与“大魔王”手机K20Pro一道在发布会上登场亮相的RedmiBook14笔记本,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也是Redmi品牌最显著的基因——颇高的性价比。但是,相信每一位看过5.28发布会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强烈的信号,那就是Redmi品牌独立后不再以性价比为至高诉求,并且又与一贯的低价策略不相矛盾。
如何做到呢?
K20Pro手机大家已经很熟悉了,那我今天就来聊聊RedmiBook14这款笔记本吧。
首批上市的RedmiBook14有三个型号,售价从元到元不等,我取其中庸,选择了元这款,因为它采用了GB的SSD,可以彻底打消需要外接硬盘的顾虑。其他比较详细的指标和特性,我会放在后面再详述。外观方面,这台机器采用了全金属一体化机身,ACD三面都为喷砂阳极工艺镁铝合金,从物理学角度看属于兼顾颜值、轻薄和散热的理想结构。
这也是高性能轻薄本的必要前提。
RedmiBook14的整体设计风格是极简务实,没有额外装饰。磨砂材质顶盖上有一排小小的文字:RedmiDESIGNEDBYXIAOMI。没错,这确实与小米笔记本的极简风设计理念一脉相承。
这台14英寸的笔记本重量约为1.5kg,可以轻松地放入背包或挎包,说到这里不由得引申出了一个新话题,为什么RedmiBook会选择14英寸作为突破口?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至于我自己的判断嘛,先卖个关子,待会儿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会感受出来的,可以到时候再对比一下是不是和你的经验相一致。
这台笔记本在接口方面中规中矩,既没有标新立异,也没有忍痛割爱。机器右侧是3.5mm耳麦插孔和USB2.0接口,还有一个针孔般大小的通电指示灯。
什么?USB2.0?都年了怎么还有这个老古董接口呢?我知道一定会有不少朋友对此细节产生困惑。那么我就斗胆班门弄斧一下,以一个老玩家和研究过多款笔记本的资深用户的视角来谈谈这个细节。
事实上,右侧带一个USB2.0接口的新笔记本是非常多的,这是一个挺合理的设计。这处接口一般用于外接游戏键鼠,或者2.4GHz无线接收器等等,这些设备都不需要用到高速传输,市场保有量却很大。至于高速外设如移动硬盘、U盘或读卡器,两个USB3.0接口也够用了。
第一反应也许并不客观并不科学,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机身左侧,从后往前分别是电源插孔、HDMI和两个USB3.0。出于定位的考虑,这台机器没有设计USBType-C,而很多高端超轻薄笔记本却只带有USBType-C,甚至包括电源插孔也是USBType-C。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了。USBType-C是极致轻薄的必要条件,保证颜值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毕竟,我手头每一个USBType-C外设都自带小转大转接头,反过来则全没有。
诚然,出于大而全的考虑,RedmiBook14倘若再增加一个USBType-C显然会更完美,但如果因此造成了整体成本的上升从而无法保证标配元或顶配元的售价,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我在文章开头就讲到了一点,今天的用户自主选择权比过去大多了,你只为自己考虑即可,不用为别人考虑太多。评价产品,也应该只考虑自己的需求。不论是接口,还是其他细节,具体到个人,每个因素都可能实现一票否决的效果。但你否决了,不代表其他人也会否决,反之亦然。
在我看来,今天笔记本行业已经进入高度细分的时代,唯配置论早已过时,而在具体功能的选择上,每个用户都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具体到RedmiBook14身上,还存在着一项可以令不少玩家针锋相对的重大革新,而那处革新甚至可以促使每个人都重新审视自己选择产品时的思维定式是否真的奏效,包括我在内。
RedmiBook14的键盘区域比较充裕,所以实现了19mm大键距,键程也达到了1.3mm,普通用户很容易适应,手感和打字效率都不会比传统键盘差太多。对于我这个经常用电脑打字的码字工人来说,这样的键盘已经很好用了,毕竟我的打字速度不会比脑子转动的速度更快。我的这篇文章,就是用这个键盘敲出来的。
机器的C面、D面与A面一样都是磨砂质感的金属材质,比起塑料材质,散热能力上升了好几个量级。另外,磨砂表面也不容易留下掌纹或指纹,更不会褪色,长时间使用后优势会逐渐凸显。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眼下是盛夏时节,但RedmiBook14在使用中温度并不高,只是在跑分时键盘左侧区域有些发热,内部的散热系统还是值得肯定的。
时至今日,笔记本电脑的触摸板早已不限于“鼠标替补”这一单调的角色,而是被赋予了更多实用的功能。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触控应用模式便有了足够强大的群众基础,从而演化得比鼠标点击更加方便快捷且易于掌握。Windows10的手势操作就是基于这个理念的产物。RedmiBook14的这块触摸板尽管面积不算很大,但技术毫不马虎,通过了微软的“精准触摸板(PTP)”认证,可以完美兼容Windows10自带的多指触控手势,感知细微的手指移动。用惯了笔记本的触摸板,很多时候感觉比鼠标操作更惬意。出门在外,无线鼠标已经不再是电脑包里的常客了。
出于成本考虑,这台笔记本不支持键盘背光。我也想做个小调查,真正需要用到笔记本键盘灯的用户有多少?
简洁大方的C面只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小标签,英特尔第八代i5的贴纸。英特尔挤牙膏这件事啊,我实在是不想多提,因为已经被说得太多太多了。往积极一面的地方想吧,第八代i5之间其实也有细微的差别,比如这台机器采用的WhiskeyLake架构i5-U就比更早一些的KabyLakeRefresh架构i5-U提升了睿频频率,具体数值为0.5GHz,大约15%左右。虽然实际测试的差别不像理论值那么明显,但本着买新不买旧的原则,显然是前者吸引力更大一些。
将笔记本立起来,便能看到其D面的全貌。RedmiBook14的散热设计比较有特点,通俗地讲,它是简单粗暴地增加了散热孔的数量和面积,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更大、更多的散热孔可以采用更大尺寸的风扇,而熟悉电脑的朋友都知道,大风扇不仅代表更大的风量,更代表更低的转速和更小的噪音。在其他条件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风扇越大差不多等同于屏幕越大,好处是相当直观的。金属外壳加上更大的散热孔,使得机器无需单独重新设计复杂且高成本的连通式大直径热管,这也是RedmiBook14能够在较低价格下保证较强性能的先决条件之一。
行文至此,相信你对这台RedmiBook14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接下来,我想重点说说这台机器所汇集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细节,以及二十年来我亲身经历的关于性价比的变迁故事。
作为一名80后父亲,有了孩子以后,我选择了一种节奏不那么匆忙、时间更加自主的生活方式。有时候,当我送孩子去到幼儿园或者学校以后,甚至可以在附近找一处能上网的地儿,完成一天的工作,再接孩子回家。
说起来好像挺轻巧的,但为了实现这种转变其实并非易事。我也非常感谢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让普通人也能拥有“生产资料”,这是SOHO工作的大前提。与北上广深的同龄人相比,我可以将每天平均四小时的通勤时间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便给了自己更大的自由。
在我最初接触电脑的时候,情况可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时候电脑非常贵,相比普通人的收入,几乎算得上是天价了。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性价比”成为了年轻的电脑爱好者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
那是DIY组装机与品牌电脑整机的一次激烈交锋,90后或者00后小伙伴也许对那个年代没太多记忆,80后估计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交集。相同的CPU、硬盘、内存、显卡……如果买国外进口的品牌整机,价格比自己买零件组装要贵得多。对于需要从牙缝里抠出钱来买电脑零件的用户来说,“性价比”实在是一个太沉重的信念,因为品牌整机除了理论上售后服务更好之外,真的与自己组装的电脑没什么区别,那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差价是实实在在的,于是那个年代诞生了一大批年轻的电脑DIY玩家,我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对于今天的用户来说,电脑已不再昂贵,而且产品之间形成了愈发明显的差异化。就算是一样的芯片、一样的存储器、一样的屏幕,但造型、外壳、材质、做工、功能等方面,再也没法用“性价比”这样一个比较原始且简陋的定义去区隔和选择了。所以,性价比并非不再重要,而是不再唯一。
我在把玩RedmiBook14时也深深觉察到,很多东西不是仅仅用性价比几个字就能囊括的。
比较直观的地方就是屏幕。同样是14英寸,同样是全高清分辨率,同样是16:9,那么所有的屏幕都一样了吗?很明显不是的,屏幕有IPS、VA和TN等规格,也有镜面屏、雾面屏等材质,色彩对比度和亮度的范围也各有千秋。这些指标会因需求不同,或主观感受不同而造成不一样的体验,自然没法用性价比来概述,只能因地制宜地考虑优先级。
具体到RedmiBook14,它采用了一块雾面屏,比镜面屏有着更好的适应力,不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雾面屏都不会因为环境光的变化而对效果产生影响。此外,在抗摔和防眩光等环节,这块屏幕也有一定的优势。
屏幕的色彩效果,用照片很难准确还原,所以我更倾向于用语言来描述。RedmiBook14的屏幕不算鲜亮,相对柔和,没有令人惊艳的对比度,与之相对应的是画面真实感较强,且眼睛不易疲劳。要知道这是一台民用级笔记本,不是专业型号,屏幕看着舒适就行了,而且在这个价位的产品中,RedmiBook14的屏幕效果还算不错的。
从正面望过去,也能看出屏幕的边框很窄,这台机器的屏占比达到了81.2%。和手机一样,笔记本的屏占比绝非只是数字游戏,这会真切影响到使用感受。
在我看来,不客气地说,大边框笔记本无一例外都是耍流氓,哪怕是再大牌的厂商,只要是在非技术限制的情况下造出大边框笔记本,都是对用户智商的愚弄和极端蔑视。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想,笔记本的规格无一例外是以屏幕尺寸为首要指标的,这个数据很真实也很精确,没法造假。数字越小,机器越小,数字越大,屏幕越舒适。方便携带与舒适屏幕的矛盾,受到物理学的制约,这在笔记本领域是一个至今无法逾越的鸿沟。
大边框笔记本就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设计,如果一台笔记本名义上是13英寸,因为用着13英寸的屏幕,却因为边框宽大,结果是14英寸的体积,这是多么憋屈的一件事?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还真的遇到过好几台大边框笔记本,实在是哭笑不得。朋友们在选购笔记本时,千万不要忽略边框这个指标,而这同样也是超出性价比范畴之外的因素。
说到这里,我要回答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了,RedmiBook为什么要选择14英寸?
12-13英寸属于超轻薄范畴,常见于高端商务本,基本没有独显。15英寸及以上,则以牺牲便携性为代价,往往能提供强大的游戏性能。14英寸不大不小刚刚好,产品种类多、数量大,成本也好控制。再者,小米笔记本正好缺少14英寸这个规格,RedmiBook填补了家族的空缺。
以上都是逻辑上的依据,都说得通。而我在使用RedmiBook14的过程中,居然有个“史诗级”的发现,也许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厂商和用户对笔记本尺寸选择的认知。
我的结论是,14英寸是可以让笔记本完美运行在全高清分辨率下的最小尺寸。
看着有些矛盾,不是吗?现在几乎所有的笔记本都是全高清分辨率起步了。然而,由于笔记本毕竟不是台式机,屏幕普遍要小得多,在台式机上运行x丝毫没有问题,笔记本的小屏幕则令人很难适应。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大部分用户都在Windows10里选择了%的显示比例,这也是系统的推荐比例。
字体太小的问题倒是解决了,可是显示范围太小的弊端又怎么破?
我用Word软件做了一个对比,上图是双%条件下(即系统显示比例和Word显示比例均为%)的显示效果,下图是把系统显示比例调节到%的显示效果,二者的显示范围差别非常大,经常用Word的朋友一定能深刻体会到效率和感受的差异。
如果是看网页,差别也很明显,比方说微博的Web页面。
再看看小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