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份高层次的精神大餐,你若错过,人

刘子华说:再追一次,如果追不到怎么办?赵小敏说:你不自信吗?刘子华说:我很自信。赵小敏说:我不美丽吗?刘子华说:你很美丽。赵小敏说:你准备追我吗?刘子华说:追。

文|程应峰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阅读,其方式从介质上,分纸本阅读、电子阅读;从感官上,分视觉阅读、听觉阅读。而广义的阅读,没有特定的介质,它的内容包含了世情百态、社会万象。它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品,事实上,所有的身体力行都是人类的阅读方式。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包括文化历史知识、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获取智慧,包括做人处事的智慧、思维的智慧;加强修养,这是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内容;享受生活,享受情感、艺术和美,这是一份高层次的精神大餐。

1、经典阅读和时尚阅读

阅读,可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可以是不简单的事情。说它简单,是因为阅读之人可以随心随意,拣自己喜欢的文字过目、浏览,读过了,看过了,脑子里能贮存多少算多少,没有人强求;说它不简单,是对有心研究学问的人而言,这样的时候,它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有心通过他人的文字,从中发掘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刘心武读《红楼梦》,随之有一系列让人击掌叫好的文字问世。这种阅读,是阅读的经典。而前一种没有压力,但有着深刻情感体验、“心灵鸡汤”式的阅读,算得上是时尚阅读了。

“心灵鸡汤”类的阅读之所以时尚,是因为在快节奏的人生中,最易让人从“鸡汤”里喝出人生甜美来,从庸俗的生活中看到人生真谛,产生心灵的共鸣和震撼,让人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密码。阳光有七色,人生有百味。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场阅读,无论是谁,生命里都蕴含着一个完整的故事,抄不来别人的章节,总是在繁复的人生之旅上边读边写,在写完这本人生之书的同时,也完成了一场悠长的充满酸甜苦辣的阅读。

古清生以为,无论什么经典,都不妨当作闲书来读。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句话,大凡有兴致阅读的人不妨借鉴一下,无论读什么书,还是少给自己压力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读书,渗入生命中的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在阅读经典时,不妨以时尚阅读的方式来进行。

总之,不管是时尚阅读还是经典阅读,都可以令人睿智豁达优雅美丽。因为阅读潜移默化的功效,人生境况会因此发生渐变甚至跃迁。

也许,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短,却可以改变人生的过程,让人生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不离不弃地走向心中梦想;阅读足以让人类心灵自由飞翔,时空再无限、再辽远,思想却可以纵横捭阖,一次次地抵达;阅读就是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上,更好更快地认识人生、社会、世界;阅读让人拥有发散性思维、开阔的视野,可以让有限的生命长度,变得辽远壮阔,浩荡激越,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阅读对生命起着光合作用,让生命春意盎然。有了阅读,就有了超越物质之上的灵性,有了同世界对话的能力。停止阅读,就意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切断了同世界以及心灵的沟通,处于看不见阳光,听不见声音,闻不到芬芳的境地。所以说,只有阅读,梦想的翅膀才会更有力度,生命的延伸才会有突破的方向。

2、人生是不断地浏览的过程

我们的小时候,“看”连环画,从首页翻至末页。如果没弄明白或是不尽兴,一定会将到手的连环画一翻再翻,直到满足了好奇心为止。这种轻轻松松的“看”让人生充满了乐趣。

小时候,也爱东走西逛,而且常常是哪里热闹就往哪里凑。有时候,一个虫子,一只蚂蚁,一台乡戏,一场电影都充满了诱惑。正因为这样,童年的生活才显得别有滋味。这种东走西逛的“看”的方式,正是开发智力、活跃思维的途径。

再后来,有一天,坐在大学图书馆阅览室里,见邻座一位在校口碑极好的高年级优秀生,很短时间内,就将厚厚一叠报纸“看”完了。

我问他怎么看得这么快。他说,我读报的习惯是先将标题浏览一遍,一看标题就明白的,我不会往下看;若是不符合自己阅读意向的,也不会往下看;我只细看那些符合自己阅读倾向的、感兴趣的内容。那一刻的启示,让我感觉到,善于“浏览”,无疑,是让人走向成功人生的一种捷径。

生活中,有“阅人无数”、“阅尽人世沧桑”的说法,这里的“阅”,其实就是浏览人生的一种经历。人就是在这种看人生、看社会、看世界的过程中,赢得经验,赢得“阅”历。看似不经意的浏览,实则起到了一种“剪辑人生”的作用。

3、纸本阅读与屏阅读

一天,我在办公室敲着键盘修改一个材料,档案员送来传阅件时,瞅见我用五笔输入法打字,颇有些意外,说:“你也会五笔打字啊!”我一笑,说:“五笔打字比拼音输入快些,你应该也会的。你曾经是专职打字员,不是吗?”“会是会,只是我现在惯用拼音输入法打字。也许是长期不手写了的缘故,用五笔输入法打字时,很多字笔画搞不清白,总也打不出来。”

确实,很多字,特别是不常用的字,真要手写起来,笔画常常拿捏不准,错漏更是在所难免。如今,办公一族依赖电脑、依赖键盘恐怕再难逆转,手写文字的渐去渐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曾几何时,那些教人留恋、令人不能忘怀的手写家书、手写情书渐渐消匿了;翻开书店货柜上的新书,那些可以细细揣摩、用心品味的作家手迹也难得一见了。当今,可以不写错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实属难能可贵。

与文字相应的阅读,也在悄然无声地发生着变化。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效益和方便,也给一些传承带来了势不可挡的冲击,屏阅读取代了纸阅读。很长一个时期,我就沉浸在屏阅读中,当然也长期沉浸于光幅射、电磁幅射等等有百害无一利的环境中,时间一长,视力严重受损,身体很多部位也相继出了毛病。当然,若是有心自我调节,隔些时就离开电脑和网络,看看电视新闻,读读纸质书籍,身体就明显有见好的迹象。

所以,我更推崇纸本阅读。一本书在手,会有一份亲切感,那些亲切感有些凸显在书籍的设计装帧上,有些融合在书本内容中。慢慢读,细细品,足以领略纸本阅读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纸本书不仅以一种载体的方式存在,它还包含了它所关联的形、气、神、声等。对某些人,它可能承载着生命中的某段记忆、旅途中的某些气味;对人类整体而言,纸本阅读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传承。当然,要真正回归阅读本位,要有让人坚守的理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纸本书籍的质量内容。

4、用书香装点我们的生活

一个人,读书多了,久了,气质与审美也就显得与众不同。三毛说过:“一个房间,书多了就会好看起来,书是非常优雅美丽的东西,用它来装饰房间,再合适不过。”

人的一生,无论有什么样的际遇,处于什么样的境地,读书都是必须的。有人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可见,真正的好书,是足以改变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让人生变得丰满而丰富,视野随之开阔,思维随之灵动。沐浴着书香,生活被书香装点,会变得有张力,有生机,有活力。

坐在阳台上或窗前,斜阳悄悄地照着,灯光静静地亮着,打开带着墨香的书卷,走进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赏读人生百态,游历名山大川,静静品味作者的思维智慧,与古今各色人种对话,是何等惬意的事情。读书让人富有梦想,有梦想才是强者,强者追梦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书中的风景,浩瀚无际。读书可以让人进入一种境界,品尝一份幸福,它是心智的历练。书籍是一面特别的镜子,经常照照,可以让人拥有平静美丽的心境。睡前读读书,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那种惬意和喜悦是由心而生的。读闲书,读杂志,读经典,读名著,甚至读词典,都乐在其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形的书似乎越来越少了。只有在影视剧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主人公依偎着树干在阳光下读书;或是在阳光透进来的咖啡馆里,一杯咖啡,一本书,一首首舒缓的音乐,一读就是一下午。现代的都市,这样享受读书的情景是越来越少了。即使如此,你生命中曾经拥有的那些书,还可以一而继往地装点你的思想和生活。

有心的话,你可以配置一个有现代创意意味的、造型特别的书架,使你的房间显得时尚而富有书卷味。你可以尝试不规则的横竖交叉的设计,冲破以往一层层码放的堆叠感,增添艺术气息,使空间不再压抑。你可以让你的书有韵律、有节奏地存放在你思维的枝桠之上。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读书是一种生命的储备。出于对书的钟爱,阅读专家崔利斯曾说:“假如有可能,就用书来搭建房顶。”这是一种美好的假设,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将书作为家居的重要组成,书籍,报刊,杂志随手可拿,能经常地、自然地进入阅读状态,所带来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5、读书是一种良好习惯

我们所处的世界,书,多如牛毛,人,多如牛毛,总之,书和人一样,浩如烟海。

茫茫人海,人与人之间,有缘打交道的并不多,有缘认识的更是少数。一个人,于茫茫人海中,与另一个人相遇,如果你对遇到的人感觉还行,这种机缘也许会继续下去;如果那个人让你感觉错乱,你完全可以挥别这份“机缘”。

人与书之间,亦是如此。一本好书,读了,如沐甘霖,不舍放下。一本无足轻重的书,读了,味同嚼蜡,完全可以随时合上,不再打开。

书页之间,承载着著书人的思想和灵魂。读书与读人没有多大区别,好人和好书,都会让你沐浴在生命的阳光里,有所顿悟,有所截获。赖人和赖书,一旦与其混迹,便会于不经意间,让你陷入混沌、无助、困顿、茫然。

书,有用还是无用,因人而异。闲时读书,不妨“乱读”,有“乱读”才有娴熟的放弃,精到的取舍。闲适的读书之人,未必一开读就有目的。太强的目的在先,就缺少读书的乐趣了。开放性的读书,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会为一个人的学业或工作带来益处,真正有利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往往不是与自身专业有关的那些书籍,而是那些看似和个人发展无关紧要的书。正因为如此,博览群书才显得尤其重要。

就个体的人而言,读书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时一刻之间。能够在闹市环境中安静读书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丰富而宁静的人。读书可以让人沉醉,也可以让人困惑、厌倦。一个人对一本书有了困惑、厌倦的感觉,这本书,就可以抛在一边,没读下去的必要了。

读书,看似可有可无,但读书跟吃饭睡觉呼吸一样,可以提升一个人生命的质和量。乱读书,读闲书,喜新厌旧,不啻为保持好奇心的良方。有好奇心的读书人,兼收并蓄、通融多样。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富有想像力的人,往往拥有乱读书的渊源。

6、慢读或快读,不可不读

为人,有慢性急性之别;读书,有慢读快读之分。

台湾作家王文兴说:“真正的好东西读一两页,满意度跟读一大部书没两样。”他每周读书4、5天,每天读字左右,五十多年的阅读量没超过50本小说。作为教授和作家,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一天只写几十个字,只读二千来字。他奉行慢读主义,认为慢读收获多。他曾说:“阅读就是慢读,快读等于未读。”正是因为慢读慢写,甚至到了“把写小说当诗歌写”的程度,他才有缘成为台岛现代文学大师级作家之一,正可谓“慢工出细活”。

老牛吃草的道理,没有谁不明白。但更多的人还是难于安下心、定下神来读书思索。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一部分人的心思变得比网速还快,这样一来,常常滋生不可遏制的烦躁情绪?

让心慢下来,需要一个人面对过往,回望心灵。慢读是行之有效的回望心灵的方式,它有助于我们去除浮燥,让我们在一份深切的领悟中,获取我们需要的人生智慧。慢读,足以让一颗心苏醒,让一个人在收获时学会沉淀。

快餐文化时代,细嚼慢咽的慢读是如此难能可贵。当然,在这个知识更新迅疾,信息量巨大的时代,到底该如何去读,不可一概而论。有些人适宜快读,有些内容稍纵即逝,也需要我们快读,基于这两点,因人而异的适当的快读,自然也就无可厚非了。

7、利用好时间的“竹头木屑”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臣陶侃牧荆州时,下令收取加工船料时锯下的木屑;同时规定凡加工竹料的官家,都必须留存长一点的竹梢。陶侃此举,众人皆不解其意。待到桓温伐蜀,修造战船时,不入眼的“竹头”成了船钉;而在雪后湿滑之时,有“木屑”铺路,免去了步履艰难。如此一来,“竹头木屑”之用也就凸显无遗了,不能不教人大开眼界。“竹头木屑”之类,实则就是人们常说的“边角余料”,一如零散的时间,在生活中俯拾皆是,但又会有多少有心人去收积贮存?

时间上的“竹头木屑”,就是善于累积。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陶宗仪,就善于将时间上的“竹头木屑”妥贴利用。他科举不中,搬到地处穷乡僻壤的南村,一面耕种,一面研修,将耳闻目睹的一切重要事情和阅读前人著作的心得,随时记录在顺手采摘的树叶上,然后将树叶放进家中瓦缸里积存起来,整整十年,从未间断,记录的树叶达十缸之多。后来,他静下心来加以整理、编修,终成《南村辍耕录》这样一部笔记体史学名著和一册《南村诗集》。

只要留心,只要在意,零碎的时间俯拾即是。古人读书崇尚“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并不是这样读书才兴味盎然,而是旨在提醒人们充分利用时间的“竹头木屑”,不要让零星的时间在指间飘飞。在我们很多人眼里,鲁迅是天才。但鲁迅却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从上帝手中夺来电的富兰克林为了争夺时间,拟了个24小时时间分配表,起床、工作、阅读的时间一清二楚,他有条不紊、合理地利用时间,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8、首脑人物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