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分写意画和工笔画,写意画是用夸张的书法笔法描绘物象,表达情感,抒发情怀。工笔画也叫“细笔画”“工致画”,使用精炼的书法笔法展现物象,表达情感,抒发情怀。
人们喜欢写意画,主要是因为写意画营造的意蕴,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一幅写意作品面前,每个人都能看见属于自己意境,仿佛画中的每一笔都是画得自己。不懂国画也没有关系,这并不影响通过画面去想象一个空间出来。
俞至贞先生教学稿工笔画也有很多人喜欢,到多数的人只限于喜欢工笔画的外形。能看得明白的造形,雅致或者流俗的色彩。所以很多人认为工笔画和照片一样,只是写实的,只注重外型,这就是不懂中国画的人的片面的看法。
工笔画和写意画,就如同书法中的真书和草书。孙过庭说过,“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草书如果没有真书的点画做基础,便危于单一简薄;真书如果不通草书,就没有了艺术性。
高宗水先生荷花金鱼工笔和写意也是这样,写意如果太夸张、太没形,就流于“欺世盗名”,这一点好像齐白石先生说过。工笔画如果仅仅停留在留影存形上,便是俗弊。
写意画要形神兼备,这一点所有人都能理解。毕竟意是附着于形之上的,没有形也就无所谓意。但是,工笔画兼表情达意,就是很多人不能看到的了,原因无非是看不懂。工笔画的表情达意,决定了工笔不是美工,而是艺术。只有单纯写形、不能达意的工笔画,才不是艺术,只是工艺品!
教材中于非闇先生的范画记得第二次带着写生稿去高先生家,他看完我的写生稿说了一句话,“就是看见什么就画了什么是吧!没有做艺术处理!”原来的时候也读过关于非闇先生和俞至贞先生的书画理论,把花草的枝叶比作京戏中的舞者。写生不但要写形,还要把花草摇曳生姿的状态画出来。
也听别人说过,写生不能把看到的所有物象一股脑的都画出来,要有取舍。我的写生稿就是取舍过了的,位置也都有调整,是一眼就能辨别出来的,先生说的肯定不是这个问题。后来才知道,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意思,既不是没有取舍,也不是没画成摇曳生姿的状态,而是没有加入我自己的理解、我自己的认知。
俞至贞先生的红叶不然画工笔画,画得再真实,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摄像机咔嚓一下来的真实,这可是复制,是翻板啊。
中国的书画,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用来“成教化,助人伦”,从最初的线性白描开始,到后来逐步赋彩,再到后来不用钩描,直接赋彩,都不是单纯为了留影。只有到后来的肖像画,才是专门为人留影。
习作写意画说穿了就是从工笔画走过来的,是工笔画最大程度上的夸张。“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书画艺术也一样,本就取材生活,但又做了艺术化处理。
艺术当随时代,时代不同了,对美的理解也就不同。传统发生了变化,并不是没有了,工笔画要继续发展,除了保留传统的“原生方法”外,也要兼容并进。要善于接受传统,又要善于整合各方面资源。中国的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跟我们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
习作书法的发展和良种选育是一个道理,只要是越融合越优秀的融合,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才是物种发展的趋势。工笔画也是一样,在保住书写性用笔的前提下,兼容各种文化和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