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记录信息的图像符号。文字应该是表达真实的,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传递信息;文字应该是主张善良的,这样才能推进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文字应该是倾向美丽的,这样才能恒久地描绘和记录可亲可爱的世界。文字的力量,是无处不在是包罗万象,是改天换地是悠远绵长。与文字的结缘,始于小学识字。与文字的特别结缘,则从初二暑假开始。整个初中二、三年级的寒暑假,我都在杂物房鸡笼边矮凳上,埋头于我大嫂和我二姐(两人均为中文系毕业)堆放在房屋角落里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等20余种教材,其中文字的编排和叙述深深吸引了我。教材对概述、定义、内容、特点、分类、历史沿革、现状发展、存在问题、未来方向等情况,说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妥妥当当,和小学初中老师教的生字生词、句子含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常规语文课堂程序和思维大不一样。我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览着,并对其纲要认真作笔记,主要是对教材篇、章、节、大标题、小标题,以及每个自然段前面概括性的句子进行摘抄,当然也会将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写下来。两年时间竟积累了35本,近半米高,现在依然默默地躺在我哥家的杂物间里。如今偶尔翻阅这些尘封近30年的稚嫩笔迹,不仅感慨万千:文字的力量真是坚固,它已流入我的血脉,我的骨肉,我的内心深处,浇灌着偏远贫瘠农村孩子的饥渴荒芜,也驱散着幼小生命精神世界的单调和孤独。大学教科书的基础性和功能性、有限性和有序性、通用性和专业性,至今仍滋养着我敲打键盘的原则、方向、风格、节奏和境界,具有“全面性、准确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全国检察机关第一本案件管理业务教材《广西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实务指导手册》(33万字)便出于本人主编统稿。随着对文字的痴迷与日俱增,练笔投稿的冲动在学业的高压下依然勃发。有石沉大海的,也偶有斩获的。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是《怎样造句才生动》——在《少年科学报》上刊载,第一首诗歌《十六岁的男子汉》——在《中学生读写》杂志上刊载。高中时代,每到黄昏后听到钟山中学“校园之声”广播里播诵经过陈庆高老师(时任团委书记,现为县人大主任)精心修改过的我的拙稿,便屏息凝神激动不已,文学少年的虚荣心理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更令人惊奇的是,高一时在《分忧》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散文,竟然引来上千封读者来信,就如俗语云“雪片般飞来”的感觉。那些从全国各地天南海北喧嚣城市偏僻村落各色人等竟然注意到一本杂志一篇短文一个名字,竟然会不惜时间(那时候没普及电脑用笔书写速度慢哦)精力(那时没有多少娱乐不象现在节目丰富生活繁忙哦)财力(不用话费没有流量但要邮票哦)脑力(都是亲自原创没有现在的网上复制黏贴哦)寄来长则几千字短则几行字的“读后感”及“交友意向书”。一来一往,谈天说地,增进情谊,偶尔也开展公益。文字的力量真是神秘,从陌生到知己,只是一封信的距离;从个人承受到同舟共济,文字从来都很给力!对文字的癖好也日渐养成。年开始到年,我共写了日记本,后来因故中断8年。年,我的宝宝呱呱落地后又恢复写“宝宝日记”,如今也积累了32本。人到中年,我仍在生活着,工作着,观察着,思考着,日记便是我人生轨迹的守护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有浓墨重彩的全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