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在手机上安装第三方键盘似乎完全没有必要。但在中国,这是常态。
由于汉语的书写方式可以与发音完全分离(日语、韩语和越南语都有汉字的变体),如果系统默认键盘没有对汉语进行特殊的优化,它就会非常难用。因此,中国目前有大约8亿人使用了第三方智能键盘,它们可以预测用户想要输入的内容。
但对第三方键盘的依赖也带来了安全风险:大多数键盘应用都会将按键点击传输到云端,以实现更好的词组和内容预测,如果应用程序没有使用足够强大的加密协议,就会为内容拦截攻击创造机会。
今天,我想带大家踏上一段关于键盘应用程序或输入法编辑器(IMEs,inputmethodeditors)历史的极客之旅。如今,输入法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忘记它们诞生的背后藏着多少努力。
它们是非常经典的创新案例,弥合了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鸿沟。
在20世纪80年代,市面上的个人电脑无法处理汉字。即便艰难地实现了汉字数字化,使其可以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但仍然面临一个大问题:用户如何键入这些字符?特别是,你如何将成千上万的汉字与QWERTY键盘上的26个字母相匹配?
第一次的尝试与今天的键盘应用程序完全不同,因为它努力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汉字的书写方式上。
年8月,也就是40年前,一位名叫王永民的中国工程师开发了第一种流行的汉字输入法,名为五笔。他将一个汉字分解成不同的笔画,在QWERTY键盘上,每个字母都对应了几个笔画。
例如,汉字“犬”,对应了几种形状(笔画):犬(字根)、一、丿、和丶。这些形状分别与键盘上的D、G、T和Y相匹配。因此,当用户键入“DGTY”时,五笔输入法就会将其与对应的字符匹配,并打出“犬”字。
在QWERTY键盘上使用五笔输入法,最多只需要四个键(码),就能打出一个汉字。这被认为是打汉字最快的方式之一。但缺点也很明显:用户需要背下来哪些键对应哪些笔画,因此学习曲线相当陡峭。
汉字输入法发展的下一步是发明了拼音打字。这听起来可能难以置信,但拼音这种用标准拉丁字母拼写每个中文单词的现代方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在随后的80和90年代,中国才开始尝试在学校里先教孩子们拼音,然后再教他们如何写字。
结果是,在所有将汉字与拉丁字母相匹配的方法中,拼音成为了一种更容易、更被广泛接受的方法。
我们仍以“犬”字为例。它的发音被标准化为quǎn,所以在标准键盘上键入Q、U、A、N四个字母,屏幕上就会出现这个字。
(来源:AI生成)
大量基于拼音的输入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明的。最突出的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朱守涛于年发明的智能ABC。在微软将智能ABC整合进WindowsPC,并将其设为默认输入法之一后,它成为了中国使用最广的输入法(王永民和朱守涛分别来自河南和山东的农村,但他们却引领了几代人的输入法习惯,其中,王永民于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鸭河工区的贫农家庭,朱守涛于年出生于山东省宁阳县伏山镇东代村)。
但是,用拼音打字也有问题:几十个或几百个汉字可能有相同的拼音拼写。如果你输入QUAN,计算机无法判断在81个汉字中,哪一个才是你想要的。
因此,每次用户在智能ABC中键入一串拼音时,仍然需要从一长串候选字中选择正确的那个。
幸运的是,它们总是以相同的顺序显示,这意味着你可以记住你经常使用的字符出现在候选小窗口中的位置。
我使用智能ABC的亲身经历就是这样。我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是毅,拼写为yi。yi恰好是汉语拼音中可匹配数量最多的发音,有数百个字符有着相同的拼写(谢谢啊,我的爸爸妈妈)。当我打字的时候,刻在我的脑海里的一件事是:毅,是智能ABC的第四页的第六个选项。
这样打字的效率显然不高。事实上,用智能ABC打字比用五笔要慢。但下一代键盘程序很快就超越了前一代。
年,搜狗输入法发布,它本质上结合了拼音打字的基础和搜索引擎的技术。正如搜索引擎可以推荐最接近用户查询的内容一样,键盘软件可以预测用户可能想要键入的内容。
有了搜狗,候选字符和单词不再按固定顺序显示,而是会根据用户的键入历史记录和新闻内容进行调换。例如,在这篇文章中,我已经打了几次“毅”字,搜狗记住了这一点,于是每当我输入yi时,它都会把“毅”放在首位。
许多其他创新的输入法与搜狗大约在同一时间发明。一些人试图将基于形状的方法与基于拼写的方法相结合。自从触控板和触摸屏开始使用以来,搭载了这种屏幕的设备允许用户直接在设备上写汉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方法慢慢变得小众,最受欢迎的还是搜狗等智能键盘带来的更高效的打字方法,这也成为了中国人如何与技术和彼此互动的基础。
关于汉语与科技之间的历史关系,还有许多更有趣的故事。例如,中国港台地区发展出了独有的一套汉字打字方式。我推荐耶鲁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学教授石静远(JingTsu)的《汉字王国》一书,很适合相关知识不多的人阅读。
备注:文章标题相比原文有改动。
作者简介:ZeyiYang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中国和东亚的技术。此前,他的作品曾出现在《Protocol》、《RestofWorld》、《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南华早报》、《日经亚洲》等媒体上。
支持: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