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贯中华千年文明的汉字,你了解多少

白癜风治愈 http://m.39.net/pf/a_4603724.html

纵贯中华千年文明的汉字,你了解多少?

图片来源网络

生为国人,何其有幸!我们的祖国,有着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当今世上唯一从古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为祖国鼓掌!)。文字作为记录承载文明的工具,是一个文明的灵魂,纵贯中华文明的汉字,更是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每天都在打交道的汉字,你又了解多少呢?

图片来源网络

汉字,亦可称作中文字、国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发明创造并逐渐改进。在当今世界,汉字是各种现存文字系统中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文字,而他的年龄,恐怕四、五千岁不止了,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就已经是相当发达完备的文字体系。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也是各大上古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仅存的独苗!可以说在世界文字的牌桌上,玩家换了一轮又一轮,唯有汉字屹立不倒!(小编写到这里也是感到十分的自豪呀)

汉字起源与发展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图片来源网络

大概一个世纪以前,在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形体不断简化,伴随着中华历史的演进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字形变化,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在大陆地区通常使用的是规范的简化汉字,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通行的是繁体字。

图片来源网络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帶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將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图片来源网络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和現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

图片来源网络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是周朝时期的文字,广义来说,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大篆。在周朝,经过了几百年的混乱后,不同的国家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看成各种大篆。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说到小篆就不得不提到千古一帝秦始皇,想当年始皇帝横扫八荒统一六国,意气风发,立马深化改革——书同文,车同轨,我赢了,那就都跟着我一起用小篆!所以说,要抹杀一个文明,除了打架硬刚,最好的办法就是磨灭它的文字。

小篆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并简化规范,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迟速、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图片来源网络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开始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别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画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图片来源网络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并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后来,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

兰亭序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欧阳询(欧体)

唐颜真卿(颜体)

唐柳公权(柳体)

元赵孟(赵体)

欧阳询楷书

汉字近现代发展

自从近代中国被列强打开了大门之后,中国的羸弱成了仁人志士的心病,无数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方的知识之后开始试图彻底改变中国。

中国的原有的所有东西几乎都被认为是糟粕,需要抛弃。剪发、西服、新式学堂、新式工业、西方的各种理论盛行。而难学的汉字不幸成为了当时多数知识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口号就有,消灭汉字。

汉字被认为是阻碍中国发展的一个非常大的绊脚石,需要废除,改用拼音文字。越快越好。要想拯救中国,就必须扫除旧文化;而要扫除旧文化,就必须先废掉汉字。就此,一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废除汉字的狂潮诞生了。所以从那时候起,各种汉语拼音化方案层出不穷,新文字书籍报纸也相继有人出版。他们虽然在按照哪个方言的读音进行拼音化、如何进行拼音化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但是目标都是一个,即汉语拼音化,废除汉字。

我们耳熟能详的近代名人几乎全部是支持废除汉字的,郭沫若、鲁迅、太祖、钱玄同等等都主张废除汉字,汉语拼音化。

在给胡适的一封信中,钱玄同谈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

陈独秀: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终将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在此时代,已无幸运之道。”,“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能自己死......

汉字拉丁化书籍

小编也不敢妄自评判这些大家的功过是非,却也理解,在那个绝望的年代,这大概是这些背负着民族命运的知识人士能抓到的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

汉字拼音化的高潮在建国后正式到来。之前战乱年代,多种方案共存。新中国建立后,商定出一套唯一合法的拼音化方案,就是你我现在看到的汉语拼音。这套拼音的目的就是要替换掉汉字。一夜之间全国人们都放弃汉字使用拼音也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简化汉字,将汉字符号化,第二步拼音化。最终实现汉语的完全拼音化。

简化汉字方面,第一批简化字还基本照顾历史和俗字习惯,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汉字体系。第二批简化字就直接都是符号了,几乎完全地符号化了。

但是,二简的社会阻力很大,公布不久就撤回了。简化汉字的计划基本停止。这第一步都停了,第二步的汉语拼音替代也就无从谈起了。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和那一代人的逝去,汉字拼音化这件事国家和学者们基本上放弃了。轰轰烈烈搞了几十年的汉语拼音化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处在21世纪的我们现在回头看这件事,我们很庆幸他们失败了!

但是!随后计算机的兴起,又使得汉字改革之说死灰复燃,汉字一度又到了濒临废除的地步,万幸的是中华儿女人才辈出,所谓时势造英雄,年,王永民先生发明五笔输入法,直接堵住了废字人士的嘴,古老的汉字再次展现了其强悍的生命力。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大师

数字化时代的汉字危机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字如其人,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而今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传承了千年的汉字,更不能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