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用户的主流认知中,要对电脑进行交互操作,键鼠肯定是首要选择,而每台Windows笔记本电脑上标配的触控板,在很多用户眼里是个“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工具:一方面,移动办公、应急使用不能没有它,但另一方面,Windows笔记本触控板的体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科技的进步往往让我们感慨今非昔比,现今Windows笔电产品的触控板体验并非十全十美,但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一谈,触控板这个小小的装置,是如何从难堪大用的“鸡肋”,发展成为今天令人“爱不释手”的小玩意儿。
糟糕的触控体验,几乎成为了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触控板诞生于年,一开始的确是作为鼠标辅助的装置,被设计在键盘附近。随后在年便被用在了苹果旗下的笔电产品中。
要知道,被称为“TrackPoint”或“TrackStick”的指点杆诞生于年,年起便开始了商用道路。同为系统光标交互工具,指点杆与触摸板究竟谁的效率更高,至今依旧争论不休,但毫无疑问的是,上手难度更低、操作更加舒适的触控板被市场广泛接纳,现代笔记本的模样才得以渐渐成型。
真正将触控板(TouchPad)装置引入Windows主流笔记本市场中的,是如今的触控板业界领导者——来自美国加州圣何塞的Synaptics公司。从此往后触控板装置的曝光率开始突飞猛进,逐渐成为了笔电产品的标配。
然而,用上了并不意味着好用,在过去十几二十年间,大多数Windows笔电产品上的触控板一直处于体验相当糟糕的水准,在光标移动、多指手势、轻点操作、按压操作等交互操作上,你几乎很难找到合格的产品。
先说说基础的光标移动,型号较老旧的笔电,其触控板普遍尺寸较小,指尖本身就没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其次,传统触控板的材质以塑料为主,仅仅有部分高端产品用上了玻璃、金属材质,顺滑度多半难以保障;再者,传统触控板对环境也有着很严苛的要求,稍微沾染污渍、液体,甚至是手指不够干净,就可能出现触控失灵、漂移。
更致命的是,由于Windows系统长期没有针对触控板进行底层优化,Synaptics、ELAN等公司推出的配套驱动,其原理是将触控板模拟成鼠标进行输入,电路板在接收到信号后需要驱动进行信号转换,这就导致了必定会有一定的响应延迟,进而带给用户一种迟滞的体验感。而当用户在重装系统的机器上,没有及时安装配套驱动时,同样会出现各类功能失灵的现象。
在多指手势、轻点操作、按压操作等复杂动作上,传统触控板多为分体式触控板,受限于仅支持单点触控、精度较低的自身属性,单击确认很不灵敏,在电源适配器不接地线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乱飘的状况,更别说手势操作了,就连简单的页面滚动,也要从本就紧凑窄小的触控板上,专门划分出右侧、下侧两块狭长条状区域进行垂直滚动、水平滚动等页面操作。
简言之,相信真正体验过这类传统触控板的朋友,没有一个不觉得难用的——不仅精度较低,触控功能还常常失灵,误触率也很高。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间,但凡你想要买台笔记本电脑,就算你不想要,商家也多半会送你一个鼠标,而你就算把鼠标用到坏,也多半不会想用那个糟心的触控板!
触控板的体验完善,是“软硬兼施”的结果
正所谓“以史鉴今”,过去的经验是未来探索的经验资本,无论是PC厂商还是触控板厂商,都知道理想的触控板产品,应当是尺寸更大、精准度更高、支持多指手势等复杂操作的型号。而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间,位于产业链上游的触控板厂商通过试验探索不断发力,为主流PC提供过许多优秀的产品。
以Synaptics为例,从目前他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