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稿
1诸葛亮是加班加死的。《晋书·宣帝纪》:
“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东汉一升,折合现在毫升。诸葛亮每天吃米饭,也就是四五两。他自己是一米八五的山东大汉——陈寿所谓“身长八尺,形貌甚伟”——又在军旅之中,吃得少,事儿多,“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赶上压力大,时不时想想北伐大业、蜀汉疲敝、危急存亡之秋。于是五十四岁的年纪,死在军中了。司马懿一听他的工作量和饮食量就懂了,这么加班呀……“其能久乎!”
当然,诸葛亮那会儿,比现在还惨一点:那时代,连加班都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没有一个度量衡。您拼命吧,别人不好拦着;拼死了,一口血吐出去,星落秋风五丈原。
说到古代英雄豪杰,谁都想去当。然而贤相如诸葛亮这种工作强度,就容易早早累死。将军呢?西方人形容伟大军事家如亚历山大、凯撒、汉尼拔,多有一个细节,“精力旺盛”。何故?因为军旅生活极消耗体力。
时人评述拿破仑,最爱吹的,就是他可怕的体力。梅纳瓦尔如是说:“他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和时间来管理一切,实际上,他亲自做所有的事。”他在战场上的日常是这样的:白天视察之后,小睡,然后,“皇帝总是在夜里十一时起来,或者最迟十二时,此时各军的报告都已送到他手中。在工作两三个小时后就开始颁发第二天的命令。”滑铁卢,著名的年6月18日,是这样的:凌晨一点,拿破仑在暴雨中巡视罗松附近的山地,望着闪电,听着雷声。他走遍了前哨阵地,随时随地停下来和骑兵谈话。两点半,他在乌古蒙树林,以为英国人撤退了。四点钟,有巡逻兵带来了一个农民,拿破仑问了当地地形。五点钟,两个比利时叛兵向他报告,说他们刚离开队伍,并且说英军在等待战斗。八点,拿破仑吃早餐。早餐后,他静默了一刻钟,随后两个将军坐在那捆麦秸上,手里一支笔,膝上一张纸,记录他口授的攻击令。九点钟,法国军队排起队伍,分作五行出动,展开阵式。九点到十点半,全部军队进入阵地。十一点半,滑铁卢开打——一直打到当天黄昏。那年拿破仑已经四十六岁了。您一定懂了:指挥员们,几乎天天在加班。
您会问了:不当将军,当士兵如何?也好:正常步兵行军,一日25-35公里是正常的;张自忠将军奔赴台儿庄,一日急行军公里。至于现代战争中,哪怕不打仗,也很辛苦:我国某位将军这么说:“中暑、打摆子、生疥疮、烂裆、夜盲……这些情况非常多,有的部队的非战斗减员竟有一半之多。这种残酷有时比战争本身还可怕,有的战士不怕战死,但受不了水土不服之苦。”稍微了解一下,便知道有种玩意,叫做战后心理综合症,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又叫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
所以,是的:军政的大人物,每天都处于心理与生理的超负荷运转之中,不眠不休地接受心理与生理的煎熬。想当改变世界的人,从古到今,都是这么累的。
2
有些天真的朋友也跟我说过:那我去种田好啦!田园风光多惬意,种什么长什么!——可惜,也不是这样的。
热爱自然的人,许多思绪里,勾勒的是以下情景:无边无际的田野与花田、广袤的海洋、清澈的湖水、青草如茵、绿树如盖,大地上少一些人类,多一些无害的小动物,比如菜粉蝶。空气清香甜美,阳光温暖柔和,可以让你拍照都不用手机自带滤镜。具体起来,可以是热那亚的海湾、荷兰的风车、非洲阳光下的白色长海滩。眼睛赏玩够了这些,还得加上无污染的鳕鱼、野地放养的土鸡、刚拔得的松露、自家酿的葡萄酒。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你去到荷兰,会发现那里的田野垄沟,线条笔直,绝非自然。荷兰人会告诉你,他们摆风车不是为了闲适好看,而是为了对付水流;他们田野上那些垄沟精确的直线,并非凭空而来,乃是细密规划而成的;荷兰如今的平原风土,是过去几百年,国民不断清除淤沙、打猎捕鱼、筑起堤坝、制造风车、抽干河水、利用平原和黏土,开运河,造船舶而成的。殆人力,非天授。
自然从来不那么和谐美好,而是要靠人力去征服的。
在中国种田,是个什么体验呢?《白鹿原》里,鹿三就是个干庄稼活的。他得做什么呢?得会使犁铧套绳,得会解下耙来再套上犁杖,在翻耕磨过的土地上开沟播种;他得会用方砖箍窖,跌回铡谷草和情操,得会碾磨豆面成细糁子,得会用独轮小推车从晒土场往牲畜圈里推土垫圈,收获了,得会收割、碾打、晾晒麦子,再播种秋田麦子。白天黑夜不得闲着。务农,那可累多了。
所以,虽然做城市白领很累,但比起军政巨人、务农百姓,坐写字楼里面对电脑,真还是比较轻松的了呢。
3
什么时候世上有标准意义的加班呢?答:先得规定什么叫班,然后才有加班可言。
在工业化时代之前,您再怎么拼,也只算鞠躬尽瘁,是精力旺盛。若是帝王将相,自有奸妃劝您照顾身体。若是普通工人卓别林那时代,老板也习惯把工人当牲口使唤,累死算,《摩登时代》因而诞生。
直到前工业时代,人类都挺累的——想不累也行,饿肚子呗,受冻呗。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全工业化的国家是大英帝国,所以他们这方面醒悟得也早。19世纪中期,他们就开始缓慢酝酿劳动法。一开始是为了保命:年代,因为矿工事故多发,英国人开始将劳动条件提上日程,到年,安全规定也起来了。说最初的劳动法是工人先烈们的血肉堆起来的,一点不夸张。-40年代,美国、日本慢慢地将劳动法完善起来。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才算被法律化了。
积极点想,时代多少是在进步的:以前,过劳死就死了,现在呢,因为劳动法,因为健康概念,大家至少有了“过劳”这个概念,有“加班”这个说法。当然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累法。前工业时代,工人们是体力过劳:过度的体力劳动,关节与肌肉承受了过多的重量,没有足够的营养补充。后工业时代,大多数现代人是脑力过劳:要处理太多的环节,身体的局部过劳(手指、颈椎、腰椎),局部过逸简直要退化(赘肉增长)。
越是与国际接轨的行当,越是高科技行当,越是传媒行当,对加班的怨声越多:来往的反馈太密集了,更新与反馈太迅速了,诸如此类。然而事实上,稍微注意下便会发现,服务业如饮食店的店员,超时工作的也实在不少。关于这点,我问过一个上海麻辣烫店帮忙的小弟,他说得很朴素:“我们都不知道开店关店具体时间的,有活就干呗;在老家也这样的。”
如果将苦与累分析一下的话,苦是物质条件差,累是身体与精神劳动强度大。农业时代,人民做农活时累,平时也很难闲着,而且苦。
前工业时代,人民没那么累,但是苦:如今的失业者们,其实也如此;他们是前工业时代的自由人,不累,却无法购买到足够的物质资料。后工业时代,苦是没那么苦了,但是累啊——越是不苦,越是累。如果您觉得有人看着既不苦又不累,那是因为:别人的苦累,您不一定看得见。所以,应该歌颂加班吗?也未必。
4
年《职业病医学》谈论过中国的加班文化,说样本中,中国公司每周平均加班14.2小时,加班者健康状况普遍低于非加班者。杂志好奇的是,明知道身体状况不佳,为什么还是有更多人选择加班?——除了劳动法保护不足、竞争激烈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他们的结论是,东亚国家普遍的集体主义与等级制领导制度,会让人更倾向于屈从加班。即,越是没意识到自己在工业化时代地位、越是不懂得劳动法的诸位,越觉得加班是理所当然的。所以高科技与传媒对加班的怨声最多,也容易理解了:一方面是他们着实辛苦,另一方面是,比起那些离家进城,有个工作能挣钱就好,不知道何谓法定劳动时间的诸位,他们更有个人意识,更明白加班这件事是不对劲的。
说抱怨加班是法律与个人意识的觉醒,未免题目大了点,但事实是,加班的概念从无到有,基本是人类对自我权益的觉醒。奋斗当然是好的——诸葛亮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拿破仑还带头不眠不休呢,但那是传奇。
人可以自己追求当传奇,却不该用传奇去要求他人。——诸葛亮鞠躬尽瘁加班死掉,是他自己愿意的;如果刘禅逼着他鞠躬尽瘁,那就是王八蛋。——贪舒服、想避免苦与累,是人类的天性。企图逆天性而行的,都是坏人。——所以,当你连轴转,觉得自己做的不是人类该干的活,觉得上头完全罔顾你的思想,觉得自己是《摩登时代》的卓别林,觉得自己简直是当着兵卒的命却操着诸葛亮的心,开始生怨怼之意时,并不是您在偷懒,而是您确实地,按着人类争取自身权益应有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可是,这个时代也有讨厌处:这既是最能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时代,又是劳动者最有危机感的时代:19世纪,工人们试图过捣毁机器,因为机器令他们痛苦;同理,现在,AI时代到来了;雇主们腰杆硬了起来:我们是不尊重人了,怎么着?人类能做的,机器做不得?还不会抱怨哩!最近出现的英语流利说H5最不是人的招聘,也在诠释AI时代对人类职业生涯的影响……加班24小时完全没有任何怨言。这里有个两难:人类还能抱怨加班,是因为还有价值可利用,老板也乐意听;那么,人工智能会不会就此终结人类加班的历史呢?点一下下面的,您就知道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