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泉君
编辑|宇多田
题图
TheVerge
“Surface始于七年前,那时,我们希望做些不一样的事情,我们希望在形式和功能上进行创新。”微软10月2日的发布会上,CEO萨提亚·纳德拉进行了这样的开场白。
如今,Surface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从不被看好,逐渐成为了二合一产品的中坚力量,微软似乎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硬件打法。
这场发布会,微软一口气发布了6款新品,一切都是Surface,又不止是Surface。
一次发布会,处理器有英特尔、AMD和高通,尺寸有13英寸和15英寸,系统有Windows10、10X和Android……另外,有PC、有耳机还有手机(要是有块表就更“完美”了)。
今天过后,Surface的产品线前所未有的完整,而微软,再度跨过万亿市值之后,也正处在一个全新的阶段。它想要的越来越多。
1.Surface家族又壮大了
SurfaceLaptop3,终于有了15英寸可选
第一款亮相的产品是SurfaceLaptop3,这条产品线也是纳德拉上任后才推出的Surface系列。
虽然属于例行更新,但Laptop3的处理器升级为酷睿10代四核处理器,另外加入了15英寸可选,这个版本搭载了性能更强的定制AMDRyzen处理器。
此外,Laptop3终于加入了TypeC接口,可以用于输入画面、传输数据等,保留了USB-A接口和SurfaceConnect磁吸充电接口。
Laptop3拥有更长的键程,更大面积的触摸板。模块化设计,可更换移动硬盘支持快充技术,一小时能充80%的电量,1.kg,官方续航11.5小时。
13英寸售价美元起,15英寸美元起,即日起开启预约,10月22日开售。
SurfacePro7,支持了WiFi6
SurfacePro7也属于例行更新。除了处理器升级到酷睿10代四核处理器以外,也加入了TypeC接口,支持WiFi6,官方续航10.5小时。
功能方面,Edge浏览器加入了整合信息功能,比如搜索、整理你的旅行计划,同时手写笔支持了inlineending功能,你现在可以在Excel中的单元格中直接通过手写输入数据;
另外,新款Surface带来了更强的跨平台功能,手机的来电可以直接在Surface上处理。
售价美元起,10月22日开售。
以上两款产品都是例行更新——更新的处理器、更全的接口、更多的颜色与更多的尺寸。实际上这两个产品线已经相当成熟,如今处于“查缺补漏”阶段。
SurfaceProX,高通骁龙处理器
第三款产品,采用了ARM处理器的SurfaceProX,更具体一点是基于高通骁龙定制的MicrosoftSQ1处理器,功率可达7W,7nm制程,峰值频率3GHz,官方称每瓦性能比SurfacePro6强3倍。
这款新Surface采用了13英寸,0x分辨率的窄边框屏幕,重量为g。
当然,它采用的ARM处理器是为了支持LTE网络和更好的续航。如今采用ARM处理器的便携PC已经陆续上市,轻度办公不成问题。
微软为这款设备带来了全新的TypeCover设计,手写笔可以隐藏其中,笔反过来也可以当做“橡皮”使用。
生产力是Surface永恒的话题,发布会上的好伙伴Adobe又来站台,展示了AdobeFresco在SurfaceProX上的应用。Surface主管PanosPanay同时承诺,努力把CreativeCloud的其他关键部分尽快引入SurfaceProX。
SurfaceProX将在11月5日开售,美元起。
新耳机,能用office的加大号Airpods?
如今各家都喜欢在耳机上做做文章,微软也带来了真无线耳机SurfaceEarbuds。其配合充电盒可实现长达24小时的续航。此外,耳机侧面支持触控,方便完成“点击跳过歌曲”等任务。
既然是微软的产品,当然还有有些自驾生态的应用,这款耳机支持Office听写,可以记录声音并加入到PowerPoint中(怎么有种TNT的感觉)。
售价美元。
Onemorething,两款“折叠屏”?
发布会之前,就有传言表示,微软会在此次发布会上展示此前演示过的双屏设备。微软果然没有放鸽子,SurfaceNeo和SurfaceDuo压轴登场。
PanosPanay在介绍产品前铺垫了很久的情绪:“当我们启动Surface时,我们的愿景是,消除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之间的冲突。”
微软的答案是双屏设备。
两块屏幕的大小为9寸,通过特殊的铰链相连接,可以折叠成平板,也可以展开成笔记本状态搭配实体键盘使用。
实际上,折叠双屏手机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近一点的产品,手机有中兴的AXONM,PC有联想的YOGABook。
而微软的努力,是把双屏设备做薄。SurfaceNeo每一面都是5.6mm厚,官方称之为有史以来最薄的LCD,重量为g。
它同样支持手写笔,也支持磁吸式的实体键盘。但手写笔只能吸在背面充电,而如果你在使用键盘时折叠屏幕,就会把键盘夹在中间……
搭配这款设备,微软推出了Windows10X系统,它支持所有的Windows应用。系统也适配了双屏设备,画面会根据位置自动调整,当在邮件中点击一个网址,会在另一个屏幕上弹出网页等等。
小号的双屏设备叫做SurfaceDuo。WindowsPhone虽然死了,但是微软造手机的心不死。把SurfaceDuo弄小一点,换上Android系统,再加上射频功能……
Bang!你就得到了一台双屏手机。
是的,SurfaceDuo就是这样一款设备,相比较SurfaceNeo,它的屏幕缩小到了5.6英寸,而采用Android系统使其可以使用大量针对移动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它能打电话。
微软SurfaceNeo和Duo将在年圣诞假期上市,售价还没有公布。
微软显然明白鸡蛋不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一次发布会,处理器有英特尔、AMD和高通,尺寸有13和15,系统有Windows10、10X和Android……
发布会上的介绍中,“focus”这个单词屡次出现。总体来看,这几款产品依然聚焦在了效率和生产力的提升上,尽管实现方式各有不同。
2.Surface知“耻”而后勇
时至今日,可能依然有人会问,微软为什么坚持做Surface这个产品线。
“微软需要进行一个尝试软硬结合的入口,以及展示Windows的平台。因此,Surface诞生了。Surface销售得越多,就意味着越多的人使用微软服务。”微软首席产品官PanosPanay曾在采访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微软内部,我们赋予Surface的定义是微软所有精华集大成者和最佳的表现窗口,它是一个集合了微软所有优点的产品。”
此外,微软作为Windows的提供商,也希望能给同质化严重的PC市场带来一些活力与创新;同时,他们希望向外界展示,高端PC产品能够提供更加优秀的体验。
比如,此次的双屏设备SurfaceNeo,就搭载了全新的Windows10X。如果没有微软自家的设备,那么新系统就无法快速有效地向外界展示。
然而,早期的Surface并非如微软描述地那般“优秀”。
年,微软更新了Windows8,第一次在界面形态上有了重大变化,引入了触屏、磁铁等全新的设计元素。显然,Windows8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二合一”产品的使用场景。
因此,那时的微软认为,是时候推出自己的设备了,便在同年推出了第一代Surface。
但初代的Surface搭载了“阉割版”WindowsRT系统,因此限制了生态,而具有完整版本的SurfacePro价格又偏高。这显然不符合微软对“二合一”产品的定位——兼具平板电脑的便携与传统PC的性能。
系统阉割,续航过短,生态不完善(几乎给WindowsRT判了死刑)等诸多原因,导致第一代Surface销量惨淡。上市后的第一个季度销量只有90万台,最终导致下游OEM厂商也放弃了WindowsRT设备。
由于WindowsPhone的失败经历,Surface的产品线也一直备受质疑。微软最终在年推出第三代的产品上放弃了RT系统,与此同时,SurfacePro3也在设计、续航、性能上得到了大幅度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Surface业务线在第三代推出后首次实现了盈利。而这一年也是微软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走马上任的关键一年。
正是在这一年,微软明确了Surface的航线,主打办公与生产力工具,放弃了轻度影音等需求。譬如,你会发现SurfacePro3的屏幕与前一代相比变得更大,性能更强;同时,微软也砍掉了小屏的SurfaceMini。
在之后的数年里,Surface业务线不断升级自己的续航、性能、设计,逐渐站稳了这一市场。此外,这条微软业务线还“乘胜追击”,陆续推出了SurfaceGo、SurfacePro、SurfaceLaptop、SurfaceBook、SurfaceStudio等一系列产品。这种做法也让微软的“二合一”的概念开始被下游厂商所接受。
到今年,微软又展示了双屏的生态,截止到明年圣诞假期,微软或许也会用自己的号召力与成功经验,去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与下游厂商。
3.微软的大象转身
虽然surface的硬件销售在微软营收的占比并不大,但在产品线如此聚焦的同时,能快速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反馈做出调整,本身就是微软保持良性运转的反应之一。
正如上文所讲,从年到现在,微软在Surface上经历了相当多的调整与试错。这是一种不突出却相对稳健的进步,也符合微软“保持成长心态”的企业文化。
这种心态的确立,不仅来自于外界对微软的不断质疑,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CEO纳德拉上任后对微软内部的文化重塑。
你不得不承认,即便曾经在PC时代呼风唤雨,微软的确错过了一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与苹果、Google、Facebook们相比,年被纳德拉刚接手时的微软,无论是市场表现、财务状况还是内部协作能力均处于低谷。
但在纳德拉的带领下,微软正在重新变得高效、快速,甚至是谦虚。也正因为如此,微软实现了“复兴”。
“复兴”可能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形容,因为微软的发展虽然有过起伏,但从未真正衰落过。所谓复兴,更多指的是如今微软在市值、业务等层面上的强势表现。
从今年6月开始,微软绝大多数时间的市值都保持在万亿美元以上,截至目前已稳坐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
来自文章《微软另一面》,单位:亿美元
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人——现任CEO纳德拉。
在他过去五年半的任期内,微软股价上涨了近四倍,市值超过了万亿美元。也正是他在刚接任微软CEO时曾明确表示,要把微软变成一个以云计算业务为优先发展战略的公司,微软股价才从那时起上涨了近%。
此后,他通过软件开源,与竞争对手合作,缩减移动业务,优先发展云计算等一系列举措,将微软从动荡中逐渐拉回到正常的发展轨迹上。
在他上任后八周,微软就在iPad上发布了其标志性软件套装——Microsoftoffice,打破了公司不与竞争对手合作的名声;两年后,在SaaS软件巨头Salesforce召开的Dreamforce会上,作为主题演讲人,纳德拉在一次产品演示中使用了iPhone,这在鲍尔默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在果断放弃诺基亚后,纳德拉接连主导完成了对LinkedIn、GitHub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收购;从年7月至今,微软在三个月内连续收购了三家创业公司,目的是继续壮大云计算服务。
年,纳德拉曾进行了一次上任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这次调整几乎等同于对Windows这个于微软有象征性意义的业务进行了彻底“肢解”:
原Windows核心业务归入体验与设备事业部,外围的Windows平台团队归入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平台(这两个都是新部门)。
如今,云计算已经成为了微软最重要且最具市场价值的业务组成部分。据今年7月公司发布的新一季财报显示,微软的云计算业务收入首次超过Windows业务;微软Azure云部门年Q2营收同比增长了68%,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市场头名亚马逊AWS的一半。
实际上,纳德拉的天才之处,正是他知道如果微软想改变,就必须从内部开始。
就像刚才提到的,如今现在随便问一个微软员工,他们可能都会用两个词来概括纳德拉的哲学——成长心态。
“不要犹豫提出新的想法,不要因为有失败的风险而不去做。这些倡导都是革命性的。”一位微软员工表示,在听过很多纳德拉的内部演讲后,他们的确正在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与工作方式。
而思考方式的转变也会很快映射到公司的产品决策和业务发展上。
譬如Hololens(微软的增强现实眼镜),作为一项类似于谷歌登月计划的高风险投资项目,公司从未放弃的同时,项目团队也在针对普通消费者、企业以及开发者等不同客户身份做更多产品设计上的尝试。
也许“成长心态”的最美妙之处在于,你可以让一个错误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
亦如微软今晚那些将要接受市场考验的折叠硬件产品,以及仍然需要更多开发者“回心转意”的软件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