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能治疗白癜风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偶检旧箧,翻出不少近二十多年往来的书信,寄信人中不少是已作古的老先生,纸墨依然,斯人去矣,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许多往事,犹如昨日,大抵这就是书牍留给我们的忆念。
▲
赵珩在书房中写字
在这些书信之中,有二十多年前上海陈声聪(字兼与,当时已九十高龄)前辈给我的手书,有施蛰存、朱家溍、郑逸梅、邓云乡、王锺翰、周绍良、刘叶秋、顾学颉等先生的来函,有周一良先生病中用左手写给我的便札,也有逯耀东先生在骤然去世前的华翰。至于在世师友和同辈朋俦的往还云笺就更是充盈箧中。每一封书信的背后都会有一段往事,那些活跃的、充满着不同风格的文字,就像一串记忆的锁链,将写作者的音容笑貌带至目前,一些若隐若现的生活场景在脑子里也被重作复原了。
▲
朱家溍先生书信
自从电脑进入人们的生活,写作者纷纷换笔,于是手书的信札就越来越少,而以旧式八行笺和行楷书写的信件更是日渐稀少。但在我的一些年轻朋友中,也总有那么几位仍不弃此道,不但字体秀美,行文驾驭的功力也是卓尔不凡。每当收到他们的来信,总令我兴奋,感到亲切,当然也会珍藏起来。曾有人说,总觉得汉字应该是手写的,电脑似乎破坏了文气。在今天的电子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达到空前的便捷,然而作为物象的书牍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不能不使人感到一种失落与遗憾。
书牍又称尺牍,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书以代言,言以达意,记事陈情,抒发胸臆,都将书牍作为载体。于是性灵溢于纸上,笑语生于毫端,对于接受书牍的人来说,开函诵读,又有一种无比的亲切之感。此外,中国的书牍又讲究称谓不讹、行款无误、封缄有法、纸墨相宜,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完美。因此可以说,书牍是具有文学、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美学与艺术价值的综合体。
▲
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帖》
纸本行书,宋,27.8x47.4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牍不仅有尺牍的别称,千百年来还被誉为尺素、雁书、雁帛、雁音、鱼雁、鱼书、鱼素、鱼笺、鲤素、尺书、尺简、尺翰、尺函、玉札、玉函、玉音、瑶函、瑶草、瑶章、瑶札、华翰、朵云、云笺、芝函、云锦书、青泥书、飞奴,等等,至于对他人书札的敬称,更是不胜枚举。
▲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纸本行书,晋,24.7x46.8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牍的起源,以清代姚鼐的观点,是周公的《告君奭》。书牍的最早形式,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国家之间和上层贵族往来的公书,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完成了公书的私人化和尺牍由贵族向平民的发展。
▲
苏轼尺牍
纸本墨书,北宋,28.6x40.2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被人们称为尺牍的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既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