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根据“自带设备”的原则,中学生可以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用于学习,但这种现象并不常见。根据一项比较研究,将自己的数字设备用于学校目的的八年级学生约为15%。而在丹麦,这一比例高达90%。
为什么允许中学生自带电子设备用于学习?
这主要是由于德国一些学校的数字设施相对较差,学生的私人设备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当然也有人认为,无论电脑或手机,不同品牌、不同配置的价格差异很大,凸显出学生的社会阶层差异,对和谐的班级氛围不利。与此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也会受到这些设备的干扰,所以很多学校并不支持部分学生上课搞特殊,除非大家统一采用平板设备。
当然,人性化也是德国教育的一个特点,对于成绩优异的、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老师也会区别对待。尤其是在私立文理中学,每个班级的学生很少,一般以10-18人居多,老师会关照到每个人的具体需要。
SIMION同学在国内某一线城市读完初二,入读德国某文理中学9年级。SIMION从小爱读书,成绩一直很优异,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他的语言基础很好,所以到德国以后适应得很快,仅仅4个月之后就在班级测试中名列前茅。
作为一个中德双栖学霸,SIMION对于德国本土学霸的认识就是从自带电脑上课的那个德国同学开始的。尽管德国学霸的分数稍逊于他,但让他对“好成绩”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管什么科目,这里学校的作业离不开讨论、写作、演讲、报告这几种方式。为了让外国留学生尽快精通德语,学校规定了这些孩子必须要参加德语补习,强化写作能力。
但SIMON是个例外,由于他来德国前已经考过了歌德C1,被免予参加补习班,省了一笔钱。他妈妈非常高兴,还专门给SIMON写了一封勉励邮件。
每次的写作任务都是一项挑战。虽然在国内时SIMON并不讨厌作文,但德国老师的要求很高。SIMON不甘于仅仅是完整流畅地表达出来,还要有深度、有见地、有风格,所以他要查阅很多资料,揣摩文章逻辑结构,还要遣词用句。
不论是德语、英语、法语,还是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课程,只要是写文章,SIMON必然殚精竭虑,兢兢业业,感觉还是非常辛苦的。
有一次上历史课,他发现一个同学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带到教室。SIMON还很奇怪呢,因为老师并没有这样的要求。但这个同学显然是经过老师允许的,因为他在听讲的时候就用电脑记录,等到下课老师布置作业时,这个同学和老师说他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交作业了。
这让SIMON大吃一惊。因为每次的历史辨析题,洋洋洒洒词以上,他得需要半天的功夫。这样的效率差异是在有如鸿沟之巨。SIMON感觉到那些表面看起来若无其事的德国同学真有“两把刷子”。
后来聊天得知,德国同学的高效也是有秘诀的。
精通电脑
德国学霸特别喜欢用电脑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的功能特别强大,可以把要点、想法、记录迅速整理为可视化文件,清晰明了,逻辑关系强,便于理解和记忆。而且还能导出不同的文件格式,非常适合他们听课、阅读或做演讲作业时使用。
擅长阅读
一般人一星期能看完一本书就不错了,但德国学霸有时候一天能看一两本,堪称阅读狂人。
每天下午,学校里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监管寄宿生的作业。德国学霸因每次都能高效快速完成,不用待在老师眼皮底下写作业,而是被特许自由选择场地。他处理完作业之后,要么去健身运动,要么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目。如此长期积累,知识储备越多,提取素材自然越是得心应手。
写作“意识流”
德国同学的思维非常敏捷,头脑中想到什么灵感就马上落实到手上,速度非常快,不打磕吧,相反,越是字斟句酌,速度越慢。SIMON曾听说某个著名作家就是用的这种写作方法,看来他需要尝试新的体验!
德国学霸还总结了一套“纸上思考法”,当自己为思辨写作苦思冥想时,就拿来一张纸,在上面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要点都写下来,越多越好,就很容易能找到线索或灵感。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SIMON从德国学霸那儿受益匪浅。怪不得这里的老师总是强调,要多和同学们交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交际型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