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确诊是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64818.html
未来30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有干不完的活!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
这篇文章是君临在某次线下活动中的演讲稿,这里整理了发到网上。
本次演讲解决的问题
1.机会:中国有没有可能在半导体行业崛起
如果有的话,会在产业链的哪个环节、哪些公司最有机会?
2.风险:高收益高风险并存的行业
在投资节奏和周期性上最应该小心的坑是什么?
1.机会
中国有没有可能在半导体行业崛起?
相信今天来到这里的朋友们,多多少少都对半导体这个产业有一些了解,因此那些公开报道上的投资热潮、国家政策全力支持等等,咱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咱们这里讨论一点实际的问题,到底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有没有崛起的可能?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是有担忧的,毕竟发展了半个世纪,我国的半导体产业还是弱不禁风,几乎在整个产业链里的每一个环节,全球市场份额都不超过3%。
作为全球高端制造业的代表,难道是砸钱就能砸起来的吗?
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吧?
看看过去的汉芯事件、红芯浏览器事件,补贴和造假就像一母双胞,如影随形。
再看看过去几年的工业机器人,泡沫过后一地鸡毛,国产机器人份额仍徘徊在20%左右,龙头新松机器人在年以来股价跌了75%。
又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
既然来到这里,我们就放下情绪化的偏见,让我们深入去探索一下。
首先,我们都知道,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美国,美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发达和完整的半导体产业生态。
在美国半导体产业面前,我们简直是以卵击石。
美国半导体产业有多发达?
或许你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这么说吧,截止10月份,美股市值亿美元以上的工业四大行业(机械、汽车、航天军工、IT硬件)上市公司一共有75家。
其中,IT硬件行业以30家公司,占比高达40%排第一。
而在这30家公司里,10家是下游电脑、通信等领域的设备商,20家是上游半导体产业链的公司。
他们包括——
数字芯片:苹果(A系列芯片)、英特尔、英伟达、IBM(超算芯片)、高通、AMD、赛灵思(数据中心芯片)、美光、西部数据(收购闪迪);
模拟芯片:德州仪器、博通、亚德诺、微芯科技、美信半导体、思佳讯半导体;
设备:应用材料(综合设备)、拉姆研究半导体(晶圆设备)、科磊半导体(检测设备);
软件:新思科技(IC设计软件)、卡得斯(IC设计软件)。
一共有苹果、英特尔、英伟达、IBM、高通、德州仪器、博通,7家千亿美元级别的顶尖公司。
在美国的各大行业中,拥有如此多千亿美元级别公司的,只有软件互联网、半导体和医药三个行业。
美国半导体行业的强大毋庸置疑,那么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情况又如何呢?
实际上,在欧洲、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同样有着规模不小的半导体产业,我们再看一下:
欧洲——
设备领域:ASML阿斯迈尔(荷兰飞利浦分拆),占据了80%的光刻机市场。
模拟芯片:恩智浦(荷兰飞利浦分拆)、英飞凌(德国西门子分拆)、意法半导体(法国汤姆逊分拆),占据了30%的模拟芯片市场。
日本——
存储和模拟芯片:东芝(已退出)、富士通(已退出)、NEC+日立+三菱=瑞萨、索尼(CMOS传感器)。
设备领域:尼康+佳能(光刻机,已没落)、东京电子(蚀刻设备)。
材料领域:信越化学(硅晶圆材料)、JSR(光刻胶)、JX(靶材)、日立化成、旭化成、住友化学等数十家公司,占据了50%的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
韩国——
三星、SK海力士,占据了80%的存储芯片市场。
台湾——
台积电、日月光,占据了50%的晶圆制造和下游封测市场。
联发科是第二大独立手机芯片公司,稳懋是全球最大砷化镓化合物半导体公司……
看起来,欧日韩台等地区的半导体产业链也不弱嘛,完全可以跟美帝划江而治、分庭抗礼!
那么,在美帝半导体产业生态如此完善的情况下,欧日韩台的半导体公司又是如何顽强的成长起来的呢?
他们凭什么?
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史入手,抽丝剥茧。
半导体是怎么出现的?
第一代半导体元件,叫电子管。
看这张图:
这些长得像电灯泡一样的元件,就是电子管。
话说一百多年前,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在研究的过程中,想找到最佳的灯丝材料,无意中发现了半导体的“爱迪生效应”,这是整体半导体产业的理论原点之一。
后来的科学家弗莱明发明了电子管,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就此诞生。
电子管是用来对电信号进行放大的元器件,在此基础上,下游的电话、收音机、雷达等电子产品陆续出现。
可以说,半导体产业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二战以前,整个电子工业都是建立在电子管之上的。
第二代半导体元件:晶体管。
电子管的辉煌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二战之后,终于被更先进的晶体管技术取代。
这些插在电路板上的,就是晶体管。
晶体管用固体材料封装,取代了玻璃,质量更稳定、体积更小、功能也更丰富。
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发明。
话说肖克利这个人,拿了诺贝尔奖,是半导体行业的教父级人物,后来下海经商,在斯坦福大学附近开了一家公司。
公司没做大,却培养了一帮徒弟,其中有两个创办了英特尔公司,一个创办了AMD公司,这便是硅谷的源头。
不过,那已经是20年之后的事情了。
晶体管时代,有几个重点的分支要详细展开一下。
第一个分立器件。
分立器件,主要是功率半导体,在今天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份额占比不大,只有5%左右,亿美元的规模。
但在早期,分立器件就是半导体的全部。
包括二极管、三极管、电容、电阻……等等。
那时候,整个电子工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在欧洲,飞利浦、西门子、汤姆逊等工业巨头纷纷涉足,后来他们将相关业务分拆出来,就成了ASML、恩智浦、英飞凌等当今知名的半导体公司。
美国自然也有德州仪器、博通等巨头,但在二战之前,欧洲工业的实力是能够和美国掰手腕的,两边同时起步,很自然的就瓜分了这个时代的市场。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一项技术、一个行业诞生的时候,做的早是很重要的,这叫先行优势。
但是到今天,这个行业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二极管、三极管等市场,逐渐被中国产业链蚕食。代表企业是杨杰科技、华微电子、苏州固锝。
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低成本、性价比。凡是技术门槛不高的行业,无一例外的,都难以逃脱这样的命运。
而欧美厂商,则固守着高端市场:IGBT、MOSFET等更复杂的元器件。
别以为功率半导体成熟的早,就没有前途了,这其实是个误区,因为IGBT这些新兴技术,在5G时代即将重放光芒。
IGBT是能源变换与传输的核心器件,俗称电力电子装置的“CPU”。
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什么终端设备的市场前景最具有想象力?是新能源+无人驾驶汽车。
在传统的燃油车时代,也会用到分立器件,主要用在汽车空调和中控系统等地方,但总体占比不大,不如通信设备用的多。
但到了新能源车时代,车的动力从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半导体的使用量大大提升。
据测算,一辆新能源车的半导体使用量,将比燃油车提升两倍左右,其中IGBT等分立器件的使用量将提升5倍左右。
这是整个新能源车市场带给半导体行业最大的成长机会。
而到年之后,随着5G商用化,无人驾驶技术成熟,每台智能汽车的半导体用量预计将再提升4-5倍左右。
在这个过程中,分立器件的成长性是相当令人瞩目。
而在这个领域,目前的四大龙头分别是欧洲的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和日本的瑞萨电子。
为什么会是他们,其实很容易明白,因为欧洲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正因为有下游的庞大需求,才孕育了这些巨头。
面对着新能源和无人驾驶汽车的浪潮,业界如何应对?
美国的高通想要收购恩智浦,但这笔近亿美金的收购案,已经被我国政府义正词严的拒绝了,收购就此流产。
我国拥有全世界占比50%的新能源车市场,又是无人驾驶的前沿阵地,这块肉,当然是要留给自家的孩子的嘛。
第二个传感器件。
传感器件包括光敏、声敏、压敏、热敏、气敏、磁敏、湿敏、流体传感器等等。
这个领域的传统市场规模并不大,全球只有亿美元左右,大约是功率半导体的一半。
不过呢,近年来这个领域可是混的风生水起。
因为不同传感器+微机械动力的结合,可以升级为MEMS传感器,即微机电系统,这可就厉害了!
你可知道,在无人驾驶汽车时代,一辆车想要获得安全的行驶,前提是什么?
除了芯片+操作系统,就是5G通信+传感器了,前者给车赋予了大脑,后者给车赋予了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
缺一不可。
前面我们说过,燃油车升级到新能源车时代,最大的受益者是功率半导体,而从新能源车升级到无人驾驶时代,最大的受益者则是芯片和传感器。
汽车传感器这个领域,大部分的市场也是被前面说到的几个欧洲、日本厂商垄断,没办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技术太深厚了。
那么我国公司就没有机会了么?
当然不是,这个市场规模很大,分支应用很多,一些有技术积累的欧美小厂商近年来正陆续被我国的上市公司收购。
比如年,耐威科技7亿元收购了瑞典的Silex,这是全球排名第五的MEMS晶圆代工企业,今年已经上升到行业第三。
插一句,目前我国最大的两家MEMS传感器公司,分别是电声领域的瑞声科技和歌尔股份。
第三个板块是光电器件。
光电器件又可以分成两类:光转电、电转光。
光转电:光伏电池、光纤光缆、CCD和CMOS(相机、摄像机)……
电转光:LED照明、平板显示、激光设备、红外遥感等……
试问最近十年,我国哪个板块的十倍股最多?毫无疑问就是光电器件了。从隆基股份到亨通光电、烽火通信、中天科技,从三安光电、利亚德、华灿光电到大族激光,十倍股简直是层出不穷!
为什么光电板块如此火热?
很重要的一点,来自最近20年的半导体材料革命。
最早的半导体材料,叫锗,不过由于自身的缺陷:储量少,生产成本高,化学特性活泼,质量不稳定。导致其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后来,硅被用到了半导体材料中,很快就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我们知道,硅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含量仅次于氧,地上的沙子、岩石、水晶,满满都是硅元素,这就让他的生产成本得以足够低,成为大规模运用的基础。
另一方面,硅的化学特性也很稳定,绝缘性好,这就让它得以成为高密度存储、高性能运算芯片的基础材料。
直到今天,半导体器件和芯片市场上,95%以上的材料仍然用的是硅,硅几乎和芯片画上了等号。
那么,硅有没有缺点呢?
当然有,硅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光电转换、高频、高功率性能上的表现比较差。
于是最近20年,越来越多的化合物材料开始出现,比如砷化镓、氮化镓、碳化硅。
硅表现不佳的领域,化合物材料得以大显身手,在光电器件、功率器件、射频器件领域大放光彩,技术革命层出不穷。
举个简单的例子,砷化镓二极管可以发出红光,磷化镓二极管发绿光,碳化硅二极管发黄光,氮化镓二极管发蓝光。
可以说,整个LED产业都是建立在化合物材料基础之上的。
过去十年,不仅是LED照明、LED平板显示,还有光纤宽带、激光设备等一系列技术的进步,这才有了十倍股频出的繁荣景象。
未来十年,肉眼可见的,还有IGBT功率器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光纤和射频器件在5G通信市场,即将到来的爆发机会。
更遥远的,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技术就是建立在化合物材料基础上的;
目前的光伏电池,晶硅材料是主流,主要的优势是低成本,但就光电转换效率而言,并不如建立在化合物材料基础上的薄膜电池;
可以说,过去的百年,是硅的时代,而未来的百年,有可能是化合物半导体的时代。
而在这个领域,最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