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仪器信息网
20日前小谱君在某乎上看到一个名为《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用国产科研仪器》的话题,其中不乏很多一线仪器“战士”发人深思的回答,小谱君在此做了些整理。
生命科学领域网友“不正不经”:
简单说下生物方向的。假设国产的仪器效能不低于国外名牌,依然存在如下因素导致我不会选择国产
1.品牌声誉。荧光显微镜就选蔡司、莱卡,测序仪就i****,流式就选B****,电泳器材就B****,等等等等。这些东西贵,但贵在稳定性高、重复性好,这些东西全世界多个国家都不用本国产的。俗气点的比喻,女生能买lv的,是不会背MK的。
2.产品生态圈。这就像你买了iphone就用applestore一样。上面说的那些仪器公司,还有很多子公司生产配套的试剂和耗材,比如i*****llumina的测序建库kit,BD的抗体,B*****一条龙的westernblot试剂。这些产品同样稳定、重复性高,这两样是做生物的最关心的。
3.通用性。实验不是照着说明书就能做得出来的,每个人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在troubleshooting的时候,控制变量才能找出原因,而这个变量就包含仪器/试剂品牌。那么当你用着一个国产的仪器,做不出来实验,你大概率就只能找产品厂家问原因了(厂家的技术支持?是什么东西?)。而如果你用前文提到的产品,在google上大概率会有前人碰见过跟你一样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生命科学领域网友“陈小澄”:
一个是本身国产和进口仪器有差距,
另一个原因我觉得是“人”的问题。
之前呆的实验室老板在国内生化圈子里还算比较有名,文章质量挺高,
设备全是进口的,除了超重离心机,不和别的实验室公用仪器,也不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仪器,缺什么就买,只挑进口的。
用老板的话说,做这个领域的人(指国外实验室)都用的这种仪器,你不用,然后你重复不出来别人的实验,又找不到到底哪里除了问题,肯定会考虑是不是自己的仪器没用对、酶活性有问题etc,和别人公用仪器就会想是不是别人污染了仪器。与其到时候花时间纠结这些,不如一开始就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硬件问题。出了问题,直接找自己的原因重做就是了,别在组会上扯棉花。
目前想,依旧深以为然。
实验有的时候就是玄学,玄学没有道理可讲。
是钱重要,还是文章发不出来(毕不了业/被其他实验室抢了先)重要。这个问题根本不用想。
最后还有一点,可能是实验室本身就不缺钱吧。。。
某匿名实验室大佬:
我新建的实验室里小型的加工和处理的仪器基本都是国产仪器为主,实在是尝到了自修仪器的方便和乐趣(并没有任何讽刺,任何仪器都有可能出故障,国产真的修起来方便)
相比国外成熟大厂的模块化搭建的仪器,基本一旦坏了就傻眼了,所有的模块都是定制的,要么整个模块一起换,想根据型号买个配件也很难。
但是国产仪器就牛逼了,无论是几百块的混匀仪还是几万的培养箱光度计光固化打印机还是十几万的电子万能试验机一类的(再贵的国产仪器就没买过了),只要你拆开看,就发现除了主控板,配件几乎都是市场上常见的零件,尤其是容易损坏的电机驱动版等等,直接上淘宝都能买到,简直方便到没朋友…只要主控板不坏(这玩意真不容易坏,毕竟正常仪器都是强电弱电隔离的),基本上没有淘宝买不到的零件,没有自己修不了的仪器
举个上个月才发生的例子,新到的国产分光光度计拆箱第一次试机就卡在初始化自检了,听声音像是电机的噪音非常大。这种时候,如果是几十万的进口仪器,当然是等工程师来修了,起码耽误一周的实验啊。然而几万块的国产货,怕啥,直接一套南旗拆到它亲妈都不认识!然后发现单色器中心的步进电机丝杠带不动,两种可能性,步进电机坏了或者缺油了,一看步进电机就是最常用的42,根本没在怕,大不了换电机...结果还更简单,京东买了一瓶最贵的润滑油滴在丝杠传动的位置,润滑如初!
这个时候真的会觉得大国完整的产业链简直是无敌的存在,国产零件就能搞定公差要求不高的几乎所有零件,关键是淘宝还都有卖的……真的不只是因为便宜。当然,这种幸福随着国内仪器进一步发展,技术壁垒建立起来被寡头垄断之后可能就享受不到了。
至于为什么一开始买那么多国产仪器?当然是爱国青(qiong)椒(bi)的情怀和追求!
某仪器售后服务工程师“槛外人”:
我觉得应该是大多数人不喜欢用质量差的国产仪器,质量好价格又便宜的国产仪器谁不喜欢呢?国产仪器有以下明显的优势:
1.货期短。2.价格低。3.维修周期短,因为零配件是国内生产,产品是国内研发,技术资源掌握在国内厂商自己手里,维修起来很快就能找到问题。4.维护与维修成本低。5.特别适和中国人使用
既然国产仪器有这么多的优点,为什么很多人就不喜欢使用呢?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本人做进口仪器维修已经十几年,修过的实验室设备达一百多种,目睹了进口与国产仪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我个人认为总的趋势是进口仪器在退步,国产仪器在迅猛前进,在生命科学领域,分子诊断行业必将在未来涌现出非常多的优秀国产仪器厂商。
首先从宏观上看是资本的原因,资本影响着行业兴衰,当资本涌向太阳能行业的时候,国内太阳能企业靠价廉物美直接能将全球其它竞争对手打垮,当资本进入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的时候,国内企业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出现了像BAT,京东,华为,小米,宁德时代等很多近千亿市值的公司。
可是国内的资本从来没有眷顾过国内实验仪器行业,国内顶尖学校出来的仪器研发人才在国内没有用武之地,目前国产实验仪器的研发人员工资还不如像我这样做售后维修的工资高。这些人才大部分都转向了通讯行业,投入了华为,中兴这类公司。没有资本投入,有好的项目,好的人才和技术也没用。其次,早期的国产仪器厂商大多规模小,资金实力差,招不到好的研发人员,好的售后服务人员。因为价格低,在仪器零配件选用上都用便宜的而忽视了质量。我还记得多年前国产的很多医用设备样子都差不多,外壳等都几乎雷同。那是因为那个时候一套开模的设备最少也得几百万,所以这些早期国产厂商没钱自己设计制作外壳和整体骨架。大都买市面上一些现成的。最后在拼装零配件,各个模块的时候非常不合用,只能想办法将就。造成了组装困难,工序复杂,走线混乱,因此也就很难保证质量了。
还有,早期国内的生产制造体系不完善,国产仪器厂商在选用零配件的时候,市面上的选择很少,随着国内制造体系的完善,很多国外配件厂商在国内都设了办事处或者分厂,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的配件名目,研发人员所需要的,例如电路板,电源,步进电机,传感器,光学镜头,轴承,激光器等等都有,并且种类很多。基本上现在做研发比多年前要快和方便,研发人员只需要专注于设计方案和所需要达到的参数要求,将设计方案交给专业生产厂商即可,比如你在软件里设计好电路图后只需交给专业生产电路板的厂家帮你按照要求生产,这些专业厂家自动化程度很高,生产的配件质量高,价格便宜。再比如你需要一款非常精准的注射装置,基本上在国内可以买到品质好的产品。因此,现在的仪器研发变的非常简便和快捷,我觉得目前是国内实验仪器厂商的黄金时代。我以前的老板前几年创业,在苏州开公司,两年时间不到就研发出了像realtimePCR,内切酶等仪器和试剂,今天的仪器设计大大超越了过去。有一款国内研发的流式细胞仪后来被国外公司收购了,据我所知它的研发时间也就两三年,流式细胞仪在实验室里应该属于非常精密和技术难度高的仪器之一。它的大小是国外流式的五分之一不到,功能还非常强大,测量灵敏度非常高,曾经震惊了前来观摩它的厂商,国外厂商迫不及待的把它收购了。我拆开仔细研究过,它的走线清晰,整体干净整洁,以至于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它是日本生产的。它的设计极为巧妙,简单。看完它的结构后我真的很想建议其它的传统流式别在卖了,市面上的流式大多还是十年前研发的,已经很久没有改进升级了,不信的话,大可以看看它们的电路板,上面还是独立元器件,几乎没有集成芯片,有时候我打开这些进口仪器外壳后,有种穿越到十年前的感觉。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些老设计,老家伙耐用,准确。是的,这还真是它的优点,就像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用洛基亚手机一样。
但是质量好的那是过去的进口仪器,现在生产的早已不如以前了,什么原因?因为老外们不思进取,在国内市场竞争不够激烈,躺着都能赚钱,你说谁还愿意投大笔的钱为国内市场去研发。早期安捷伦公司还是一家研发技术型公司,最后因为投入的一笔巨资研发的一款仪器销量不佳,大笔的钱打了水漂,直接将这家公司吓住了,之后它就变成一家保守型公司了。
既然国外仪器厂商不搞革新式的研发,为了增加利润,它们只能疯狂的压缩成本,那些鼎鼎大名的公司,像西门子,罗氏,热电等哪个不是如此。说来有意思,好多国外仪器厂商大量采购我国便宜的电子元器件来降低成本,有时候拆开他们的仪器,madeinChina随处可见,从电路板到风扇,大到电脑,小到螺丝。采用这些配件的确使它们取得了不错利润,但同时可能把关不严,让一些劣质的元器件也进入了他们的采购清单。导致仪器故障频发,问题不断。有一款某品牌台式离心机,经常发生门盖故障,就是因为主板上的一个继电器原因,这个继电器是国产的。不过幸亏这些国外仪器厂商在国内都有很强和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售后服务,有时候在安装的时候就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至于我们实验室使用者都意识不到质量的变化。
国产仪器目前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短板就是售后服务,由于工资开的很低,优秀的售后人员大都不愿去,所以只能招一些应届毕业生,但是这里面优秀的人两三年后大都去了外企,所以人员流失严重,员工敬业度不高,售后服务质量也就堪忧了。而售后服务体验直接影响了实验室使用者观感。
不过国产仪器还有一个最大优势,比较适应国情,适应国内实验室环境。我记得有款丹麦产的超低温冰箱,夏天经常会报警,因为丹麦是北欧国家,天气偏冷,它们国家设计的仪器大多适应不了高温天气。不信的话大家可以注意实验室有没有北欧国家生产的设备,它们在夏天高温的时候,尤其散热不好的话会出很多莫名其妙的问题。而我们国内的海尔冰箱就要强太多了。我以前听说过一个实验,把世界各品牌手机拿到北极,就只有华为手机能用了。
实验室大部分的设备技术原理已经非常成熟,专利大多过期,其实要研发出来不难,不存在太多原理上创新,关键是要有资本进入,进行商业化的运作,未来实验设备必将是国内仪器厂商的天下,廉价优质的仪器会大大提高国内科研实力。
学神经的神经病“HOUSE”:
不请自来。
有一次下大雨,淹了所里负一楼的-80°C冰箱。里面是各个lab大佬们的sample,病毒,蛋白啥的。当时水淹到大腿吧。某进口品牌的冰箱啥事没有,海尔的7个烧了4个,呲呲冒火星。我师兄心疼他的病毒,脱了鞋就往里跳,被师弟们拼死拦住了。后来全换了这个进口品牌,而且全搬到楼上了。
俺这个师兄是真爱这行,丫现在哈佛博后。西南某所,知道的就知道是谁了。
某量子计算机科研“瓜子脸帅哥”:
这两天跑了几个实验室,与一些同行聊到过这个问题。结论简单来说是国内的科技实力积累相比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
我觉得未必是不喜欢用国产科研仪器。一个更大的可能是,没有国外的仪器,很多实验可能根本做不了。
就拿我所在的量子计算领域来说,绝大多数的仪器是只有国外能做好。如用于提供mk级别温度的稀释冰箱,我在中国、欧洲以及美国只见过三家的产品:芬兰的B*****,荷兰的L*****,以及英国的O*****。再比如高端任意波形发生器,高于10GSps采样率的,只有国外能够在特定参数上做得好(噪声、稳定性等等)。高端示波器也是如此。用于低温信号放大的行波参数放大器(TWPA)则只有MIT的林肯实验室能够做好。据说(但不确定),中国人甚至是无法进入林肯实验室看一眼的!
所以,无关于喜不喜欢国产科研仪器,选择国外的设备只是为了满足能够做实验这个简单的要求。
为什么中国造不出好的示波器与任意波形发生器?因为国内无法市场化量产足够好的数模转换器(DAC)和模数转换器(ADC)。说起来还是核心器件被卡住脖子了。归根结底,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国内的科技实力积累相比于国外的整体差距。
国内现在可以通过从国外购置最顶尖的设备来发展最顶尖的科研,但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核心器件的制造能力。从这点来说,我为《中国制造》这个行动打电话。虽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但它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一时之急,更是长远之忧。